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8:57:05  浏览:940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濮政办〔2011〕8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濮各单位:
《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定(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定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公共机构及驻市外的公共机构,均须按照本规定开展节能工作。
第三条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依据,以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节能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载体,重点抓好建筑节能,日常节能管理,节能审计,节能改造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等工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同级节能工作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公共机构负责人是本单位(包括二级机构)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公共机构内设的节能管理部门负责人是本单位节能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内部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财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等。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六条 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也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市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考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会同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负责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负责节能宣传培训、能耗统计监测、能耗定额执行、用能审计、节能监督评价等工作;定期分析、研究、总结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运行工作情况,加强工作交流,沟通节能信息、评估节能形势,及时向市、县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
公共机构应按照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制定本单位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
第八条 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应根据全省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各公共机构。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同时将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应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或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将本辖区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公共机构向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备案时间是每年1月31日前。
第九条 按照《濮阳市市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濮阳市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办法>的通知》规定,公共机构应明确专人担任本单位节能监督联络员,负责本单位节能监督管理,并向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节能工作资料和信息。
第十条 能耗统计是指公共机构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对能源消费计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汇总、建立能耗统计台账。
公共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管节能〔2011〕393号)和《河南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规定对本单位能耗情况进行季报和年报。
季报,每季度结束后20天内将本单位季度能耗数据通过“河南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分析系统”(网址:http//www.ggjgnh.cn)进行报送。
年报,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本单位上年度能耗情况通过“河南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分析系统”报送,并将加盖公章的年度能耗报表和年度能耗分析报告在2月20日前报送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能耗分析报告包括: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主要用能设备变化情况;主要能耗指标的变化趋势;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公车能耗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同比分析;通过能耗分析研究查找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降低〈升高〉原因,拟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等)。
公共机构应当确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能耗统计员,建立单位能耗统计台账,及时如实收集、整理和归纳汇总能耗数据。
公共机构要按照要求报送本单位能耗数据。对迟报、误报、不报或消极应付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第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月台账,并在每月20日前对本单位上月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对本级公共机构能耗状况按照市每年、县(区)半年进行排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全市各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通过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用水量、用电量和公务用车耗油量等。
公共机构应当每季度对本单位能耗状况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
第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实行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指定或聘任节能监督员。重点用能系统、设备(主要指:供暖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炊事系统、给排水系统、网络机房、锅炉房、配电室等)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机构应当定期对能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考核和奖惩。
第十三条 公共机构在采购产品和设备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设备。
鼓励公共机构采购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高效节能产品。
第十四条 公共机构应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由本单位或委托专业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能耗审计,对本单位用能系统、设备及使用能源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性评价,通过审计查找用能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级公共机构上报的年度能耗统计数据和监督检查情况,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高能耗公共机构进行重点能耗审计。
第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根据本单位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改造。
(一)节能改造前,须委托专业的节能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诊断或专项诊断。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利用节能服务机构的资金和技术进行节能改造;
(二)根据能源审计结果或节能改造效果进行经济性评价,投资回收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五年;
(三)在节能改造合同中,应明确节能量化要求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应当充分收集节能改造前后的相关数据,对节能改造进行量化对比和评价,并据此确认改造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标准,并对新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未通过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分步骤、有秩序地组织实施。严禁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或进行超标准装修。既有建筑进行改建、装修、加固时,必须同时考虑节能改造内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第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公共机构应将节能知识纳入本单位宣传教育计划,在单位内部开展节能宣传教育。
主要内容: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普及节能知识,在公共机构营造浓厚节能氛围;定期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节能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节能管理能力和操作运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机构节能文化。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利用媒体公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情况,设立节能监督电话,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对有关节能意见或建议应当及时予以反馈。

第三章 节能措施

第十九条 办公节能
(一)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二)公共机构应当加强本单位用能设备的运行调节、维护保养、推行低成本或无成本节能措施,加强用能管理;
(三)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充分使用无纸化办公,文件、材料的起草、修改和传阅尽量在电子媒介进行,倡导文件和材料双面打印,减少纸质材料的应用;
(四)公共机构应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五)办公电话的使用应做到长话短说,尽量减少通话时间;禁止私人电话与办公电话捆绑;禁止用办公电话聊天;
(六)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应当实行重点监测,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七)公共机构应建立办公区用电巡视检查制度,督促和提醒工作人员养成离开办公区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的习惯。
第二十条 用电设备节能
(一)公共机构要创造条件采取分户、分项计量用电,对于空调等大功率电器要分项控制,按照季节变化和需要进行调节开关;
(二)公共机构办公场所要安装高效节能照明灯具。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白天尽量不开照明灯具;
(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在不使用时应及时关机或设置为低能耗休眠状态,下班时关闭电源;
(四)合理使用空调,办公场所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无人不开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提倡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
(五)尽量减少电梯使用,三楼以下原则上不开电梯。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应减少电梯、电热水器等用电设备的开启数量和时间;
(六)严格控制办公区域装饰性景观照明,除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外,应尽量减少使用或者关闭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等高强度、高能耗灯具。
第二十一条 用水设备节能
(一)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现象,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
(二)加大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绿地用水要充分利用雨水或回收中水灌溉,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四)卫生间要采用节水型洁具。
第二十二条 公务用车节能
(一)要严格公务车编制管理,控制车辆保有量,按规定及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车辆;
(二)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定点维修,严格登记用油额度和行驶里程,并定期核算运行费用支出,定期在单位内公示;
(三)建立完善的公务用车档案,实行用车登记制度,严格控制公务用车使用范围,建立节假日公务用车封存制度;
(四)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鼓励公务活动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
第二十三条 会务费和接待费管理
(一)实行会议审批制度,控制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间和规模,提倡召开网络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等现代化技术支撑的会议。对确需举办的会议应压缩会议时间,合并会议内容;
(二)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应坚持节俭的原则,严格审批,实行定点招待,严格控制陪餐人数。大力提倡吃工作餐、自助餐,坚决杜绝大吃大喝等各种铺张浪费现象。

第四章 监督与奖惩

第二十四条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八)公务用车配备、使用情况;
(九)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十)执行国家、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名录和淘汰或者限制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设施及材料名录的情况;
(十一)新建建筑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以及既有建筑在进行改造、装修、加固时的节能改造情况。
对节能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和能源审计中有重大问题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应当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机构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的考核评价工作。
第二十六条 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节能改造、节能新产品推广应用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第二十七条 公共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一)未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备案的;
(二)未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或者未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未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或者未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
(三)未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或者未如实记录能源消耗计量原始数据,或者未建立统计台账的;
(四)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者未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
(五)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未向本级人民政府或管委会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作出说明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或者未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的;
(七)开工建设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公共机构建设项目,或者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进行超标准装修的;
(八)不积极配合节能监督检查的。
第二十八条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节能是指节约水、电、煤、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集中供热耗热量等能源和降低办公用品、办公耗材、电话费支出等办公费用。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泸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泸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


  泸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已经2007年1月24日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


                                  市长 朱以庄

                                 二○○七年二月二日


泸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05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泸州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泸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市人民政府和辖有民族乡的县人民政府每届至少要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制订和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当把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少数民族、民族乡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充分考虑民族乡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转移支付以及其他方式逐步加大对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市、县安排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应照顾民族乡和民族村寨。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应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工作机动金”等专项资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七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提高财力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县级财政在确定民族乡财政体制时要充分考虑民族乡的特点并给予照顾。县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参与民族乡增值税(地方部分)、一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等税种的税收分享。
  在民族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应当在资源开发地注册,在当地缴纳有关税费并接受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族乡在异地办企业向当地缴纳的地方税收收入应当按规定的比例返还民族乡,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支持。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安排的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捐赠及优惠贷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向民族乡倾斜。
  第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市内外企业、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与民族乡的对口支援与协作。
  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训民族乡和乡镇民族村寨的农村劳动力,组织输出民族乡群众外出经商务工并切实保障经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民族贸易、民族特需用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支持民族乡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第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从项目、资金上加强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和建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民科技培训,优先安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项目。
  应当帮助民族乡制订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加大投入。
  第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和指导民族乡科学编制区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风景名胜、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古迹等保护规划并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给予支持。
  第十三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重点支持民族乡和乡镇民族村寨的交通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地区的邮政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第十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乡实施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沼气的“一建三改造”工程要重点照顾民族乡和民族村寨。
  第十六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制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强化预防、救助措施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
  第十七条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和规划,积极争取对民族乡土地开发、矿产资源普查、勘探、远景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立项。在民族乡依法开发资源,应当照顾民族乡的利益。
  第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民族乡重大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工程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
  应当重点扶持民族乡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
  在民族乡收取的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除上徼国家的部分外,其余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全部专项用于民族乡林业发展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乡的水利、水电和其他能源建设项目优先规划、立项和建设。
在民族乡修建电站和水库形成的库区水面资源,在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工程管理单位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民族乡优先进行开发利用。
  在民族乡取用地下水、地表水依法征收的水资源费和对水电装机2.5万千瓦以下征收的水资源费,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全部专项用于民族乡水资源的涵养保护、节约、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
  第二十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加强民族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和支持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制订科技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大对民族乡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实用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用。
  第二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民族乡的教育投入,帮助民族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各类人才充实民族乡教师队伍,组织对口支援民族乡发展教育事业。市上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辖有民族乡的叙永、古蔺两县也应当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第二十三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乡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对民族乡义务教育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对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推进寄宿制教育。
  第二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民族乡建设文化站、图书馆(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民族民间古籍、文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挖掘、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
  第二十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培养体育人才。
  第二十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帮助民族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民族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建立并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产业,保护和科学开发少数民族医药资源。
  第二十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并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第二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乡的社会保障事业给予重点扶持,帮助民族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十九条辖有民族乡的古蔺、叙永县的政府班子中应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中应注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
  第三十条根据省录用、聘用主管部门关于民族自治地方录用、聘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我市辖有民族乡的古蔺、叙永县可在资格、条件等方面适当放宽当地少数民族报考者的条件。根据需要可以划出一定的招考名额或适当加分等措施对当地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照顾。具体办法可由录用、聘用主管部门在制定招考公告时明确。
  第三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指导民族乡制订人才开发规定,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交流或者挂职。
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优待各种专业人员参加民族乡建设工作,为他们提供优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情况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民族乡对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资助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使用、管理,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民族乡要大力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增大非公经济成分。
  第三十三条对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和上级财政用于民族地区经费的,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并依法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违反省政府令205号和本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
  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省政府令205号和本规定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市级有关部门和辖有民族乡的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将执行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厦门市日伪收买地区房地产处理办法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日伪收买地区房地产处理办法
厦门市人民政府



一、为清理市区日伪收买地区房地产权,特制定本办法,凡属该地区范围内之房地产悉依本办法处理之。
二、凡经日伪政府给价收买之房地,应收购公有。但在日伪收买地区范围内间有少数业户及代理人当时不在厦门,或其他原因,确未被收买,现仍持有足资证明之全宗契证者,可于规定期间提出契证及户籍证件(代理人应缴验合法委托书)并缴纳工本费一万元(产权确定与否均不发还
)向财政局地政股办理申报手续。
三、未被收买房地之业户或合法代理人住在本市者,应于规定申报期间二个月内分区分期办理申报,但为照顾海外华侨以及外地业户,因交通困难,不予分区分期,统一规定申报期间为六个月,逾期不办理申报手续者,视为放弃业权,作为公有。
四、凡日伪收买地区已接受收买之房地产,在收买时未将全部或一部契证缴交日伪政府,或已缴交契证有部份被国民党伪政府人员偷出盗卖者,均应于申报期间内将该项契证缴销,不予追究。
五、为准备今后市政建设需要,日伪收买区之土地,一般应保持完整,凡确未曾接受收买之房地产申报审查并公告确定后,再予研究更换或补偿。
六、日伪收买地区之土地,如已建筑房屋或种植农作物者,在市政建设未计划使用者,得暂维持原状。但已被收买不能办理申报之房地,使用人均应在申报期满后迳向厦门房地产公司办理租赁手续。如经已办理申报者,应俟业权审查确定后,再行通知应否办理租赁手续。
七、为保护公有房地产不遭受损失,如有发觉盗窃契证冒占收买地区房地之行为,人民群众应立即检举告密(报告人严守秘密)对检举有功者给予奖励。
八、本办法除报送福建省人民政府核审外,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日伪收买地各种类型处理办法(草稿)
日伪收买地具有以下特点:时间久,面积多,土地分散数量不一,情况复杂,面广牵连大,产权人分散本地或侨居外地不均,为求处理统一及易于内部掌握,分别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达到公私合理。兹提出内部掌握原则如下,请审查核示。(附省府(五三)府办秘字第二六号指示)
一、未被收买,应准予申报,承认为私有者。
1.业主不在本地,契证随带外地,现仍保有全宗契证。
2.业主不在本地,契证在本地或外地遗失,能提出有力证明。
3.业主不在本地,自己拆卸房屋,未向日伪政府领取地价补偿费,现仍执有完全的契证,经证明属实。
二、房地已被收买,业主本人当时不知道者,分以下列各点处理:
1.业主不在本地,契证寄存亲朋代理人保管,当时由代理人代为出卖,领取地价补尝费的,这种房地因为业主与代理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并且很有信任的把契证也交付代理人,事实上和习惯上这座房地的全权均交与代理人了,故已由代理人代为出卖,原则上应列为已被收买处理。房
地应收为公有,业主如有异议,应直接追究代理人。如个别确有困难者,取得一定证明可酌情处理。
2.业主不在本地,契证也不在本地,由亲朋等代为管业而代为补契出卖的:这种案件,业主与代管人有相当关系,代管人代为出卖后,如有函信告诉业主,业主已认可的应作为被收卖处理。如不同意,当时或抗日胜利后有提出异议,现在能提出证明文件(因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曾
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办房地产登记一般业权所有人均纷纷提出契证申请所有权登记)和全宗契证者,则查明业主与代管人当时与现在的情况。如代管人当时已提出其他交换的条件,现在仍保持很密切的关系者,仍应作为已被收买处理。如业主与代管人当时与现在并无其他任何条件交换,亦未
取得协议者,因业主现仍保持有全宗契证,得承认为私有,酌情处理。
3.共有共管产业由一部份共有权人立契出卖,另一部份共有权人当时不在本地,现执有全宗契证:先查明不在本地的共有权人当时是否知道被收买的事,是否同意,有无提出异议,有何证据,如已属同意的作为已被收买处理。如曾提出异议,能提出证件和契证者,按比例承认其共有
权应得部份之业权予以处理。
4.有典押关系产业,未经双方同意由原业主补契出卖或由典权人出卖的:这类案件,原则上应视为已被收买处理。原业主或典押权人单方出卖,一方不承认时,属于债务关系,由当事人直接诉请法院解决。
5.房地已出卖,契证缴交一部,尚留存一部份的:这类案件如仍有人来申报时,要查问其契证不完全之原因,并说明该房地既已被买应作为公有,其留存部份之契证亦应缴销,如遇有不愿缴销契证要求申报者,则可由街政与当地居民共同审查初步核定,报送市府决定之,(确已出卖
仍应收为公有)
三、房地已被收买,嗣后又通过各种方法化公为私,占用收买地者,分下列各点处理。
1.收买地契证被伪政府人员盗窃转卖者。
⑴以低价出卖给再被收买的业主,由业主自行使用,起盖房屋或出租者:这种买卖性质系属非法行为,原则上不能承认为私有。如抗战胜利后,在该地上重新起盖房屋的,房屋归其私有,土地归公并须向厦门房地产公司订立土地租约,其使用办法悉照该公司的租赁办理。
⑵随便指定界址出卖非原有业主的:因其界址面积均与原状不符,其指定的范围内过去或为数人所有,现在该地上已经起盖房屋的,房屋承认为私有,其土地如明知有问题而承买者不予承认。如系华侨确实不明情况,被欺骗承买,得承认该宗契证原有或一部份面积范围。
⑶伪政府人员偷出契证后自行化名假冒向伪地政机关申请所有权登记的:无论已否取得伪所有权状,均作无效,土地收回公有,如已起盖房屋的处理办法与第三类第一条第一款处理。
2.于抗日胜利后,由原业主迳向国民党敌伪处理局申请承买的:如取得有完整的手续者(有全宗契证,有敌伪处理局的证明文件)一般得承认为其所有。
3.原业主投机取巧假冒契证遗失,登报声明失契,骗取重新补契并向伪地政机关申请所有权登记或已取得伪所有权状者:原则上如房地已被收买而假冒契证遗失的,不论已否取得伪所有权状应视无效。房地未被收买,但沦陷期间业主不在本地,契证在本地或外地遭不可抗力之水火灾
战争所毁或遗失,并能提出证明者,经调查属实,可予承认为私有。
4.明知该地区是收买地区,但贪图便宜予以承买,准备以高价再出卖的:这种人是在反动时期绝大部份是有权势的人,或房地产经纪人,准备随时脱售,企图取巧,这种买卖属于非法投机行为,一般不予承认。个别特殊情况,酌情适当处理。
5.不明该地区的情况(如初归国的华侨新由内地来厦的人)承买自己需用的,经详细调查证实后,得承认为其所有。
6.原业主本人已死亡,继承人不知道当时原业主有否出卖,现在要求申报者,可参照第三类第三条的处理办法处理。
四、经审查证实,承认其产权,处理办法。
为保证土地集中,使土地更合理更有价值使用,适应今后市政建设,原则上不就地发还,采取如下办法处理。
1.以相等价值,面积之公有土地(零星不合用之公地)交换,并发给所有权证或证明文件。在调换时如面积价值有超出或短少,互相调补。
2.产权人不愿对换,土地又无法确定位置,应候该地建设需要时,由使用建设单位适当给价补偿原产权人。
3.产权人为保留原有地区,不愿出售,又等不得,得由政府就一部份不合需要的日伪收买地划定适当地区予以对换。



1955年1月1日